close

 

還記得在電影上映之前,就已經對本片抱持著相當期待的心情。

一方面是因為早已看了原著小說,書中作者將每個畫面描述的多彩多姿,不管是最初的動物園景象,或是求生過程所看見的海底奇觀,每一幕都彷彿活靈活現的呈現在眼前;也是如此才更想欣賞李安導演會如何處理片中的特效與視覺效果。

 

我很慶幸我進了戲院看了這部電影,李安導演這次邀請了大衛·麥基改編劇本,劇情雖與原著有所差異,但我認為這是好的改變,因為看文時偶爾總會遺漏些了細節,而導演將這些精華的部分一一用畫面呈現,也讓觀眾在觀片時能意會到更多的東西。

看完思索了許久,得到的心得卻是跟當初看小說時的感想不盡相同,導演讓故事多了一分神秘奇幻之感。 

 

在故事中,少年派因沉船事件而開始了這趟奇幻之旅,在漂流於茫茫大海之中與孟加拉虎相依共存,最後幸運存活。

表面上看似是部勵志片,或是生存片。但其實他所要傳達的層面卻是更廣。

 

理查帕克也許是少年心中的那份恐懼,因童年時父親所做的實驗而長年隱藏在派的心中,在整趟的漂流過程中不斷伴隨著他,直到獲救後才消失離開;牠也可能是少年靈魂內潛在已久的獸性,在鬣犬殺害紅毛猩猩時而覺醒。

不管是什麼那都是伴隨著他熬過這場惡夢極為重要的一股力量,也因少年心中所秉持的信仰,他才得以堅持到最後,如果只剩下理性思考,屈服於現實環境,也許派的結局就不會是我們所看到的這樣。

 

簡單來說,整篇故事就是人性與獸性間的矛盾但卻又彼此依靠的關係吧。

 

如果將少年所說的第一個故事套入第二個故事,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巧妙的重合之處,也讓我們懷疑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。

不論是角色間的對照,理查帕克出現的時機點,少年的轉變等等,隱隱約約都暗示些了什麼,令人對於兩個故事的真實性感到困惑。

 

就如文前所提到,當初觀賞本片的動機部分是因為畫面效果,果然導演沒有讓人失望,從最開頭的動物園景觀就令人嘆為觀止,如果做成一部生態紀錄片也不為過(笑)。我想最精采的畫面莫過於漂流於海洋之中的海底奇景,當少年將視線轉向海中,所看見的是沉船的遺骸,動物群,以及他愛人的臉孔,所有記憶湧上心頭。鯨魚躍出水面的景象更是令人嘆為觀止。

另外像是穿梭在市集中的花海,飛魚集體跳躍,奇桑號沉船的磅礡景象,每個畫面都處理得很美。

 

在動物間的廝殺,導演也不直接拍攝,沒有了血腥的畫面,讓觀眾不會在心中留下可怕的陰影。

 

在鏡頭畫面上的運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拍出食人島的全形吧,一個女子臥躺在海洋之中,究竟隱藏著什麼意涵?

暗示著其實少年食人?又或是神明的化身,引領少年繼續他的旅程?

 

 

如果從頭到尾只有第一個故事,那為什麼少年又要編出另一個呢?

是因為人們只願接受與現實符合的故事?事實真相太殘酷,不願相信人性會如此險惡。

但是PI卻在他最疲勞的時候講出第二個故事,如果他能在這時編出另一個故事,是如何辦到的?

而如果一直以來都只有第二個故事,那又何必去編織第一個故事?

或許派也在逃避吧,逃避現實的殘酷,逃避人性的現實面。

 

可是無論是哪個故事,他卻都在最後講到流淚?

流淚的點看哪個故事是真實的也會有不同的解讀,如果理查帕克是真實存在的,那就正如少年所說的:「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,而最痛心的是......沒有好好地道別。」正因為沒有與相處這麼久的理查帕克道別,而心中有所遺憾而感到傷心;如果理查帕克是虛構的,那是因為現實的人性而讓少年感到痛心吧!


 

 講到最後,我仍然還是相信第一個故事的真實性,但並不代表我完全相信神的存在。

 

 

畢竟這個世界,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不是嗎?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
    Hs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